[陈有西按]对于此文,我说四点意见:
一、人大法工委征求《刑诉法》修改意见到9月30日结束了,但是上会前的讨论,并不能结束,不要降温。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都应当继续关注。感谢人民日报继续发表这样的文章;
二、说延长拘传时间到24小时,是为了减少刑讯逼供,逻辑上是极为混乱和荒唐、南辕北辙的。他们并不了解第一线刑警的办案真相。12小时和24小时无论对侦查方,还是受审方,对破案都不可能产生实质性影响,但是对于所有被传人,都可以关过夜了,将对全国的公民、潜在被传人和家庭,产生重大影响。这一改非同小可。
三、我坚决反对拘传期延长到24小时。12小时还查不明这人够不够刑拘,那就应当放人。有犯罪嫌疑,你就拘留。因为中国的拘留权同样在公安局、反贪局、安全局,刑拘后他能查一个月零七天。没有必要把12小时拘传权也扩大。但是我预测,这次修改一定会改为24小时。因为中国的公安、检察的声音太强大了。大家等着关过夜吧。
四、还有一个异地监视居住问题,也是变相失踪、刑讯逼供的一个大藏身洞。这次《刑诉法》修改观念的大倒退,是全方位的。不要说什么条文是各方平衡的结果。这次修改没有什么平衡,只有公权响亮的声音。代表律师和民众的只有一个田文昌一个陈光中,其他参与圏内的学者都是检察院、公安部的传声筒。他们的屁股早就坐过去了。社会上的律师、专家、学者们,认真研究和呼吁一下这些问题。这是为我们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不要以为同你我无关。
刑诉法拟延长拘传时限
被质疑变相支持刑讯逼供
为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刑事诉讼法规定了逮捕、拘留、监视居住、取保候审、拘传五种强制措施。由于犯罪情况日趋复杂,执法环境有所变化,为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拟对强制措施进行修改。
完善强制措施的消息一经公布,便备受关注,特别是在拘传时间方面增加规定“案情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拘传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更是引起热烈讨论。
参与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起草工作的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表示:“目前的规定,是多方面平衡的结果。”
【出发点】
致力解决司法办案难题
现行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规定,“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十二小时”。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新增“案情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拘传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传唤、拘传犯罪嫌疑人,应当保证犯罪嫌疑人必要的饮食、休息时间。”
从12小时到24小时,拘传时限的变化,引起部分专家学者质疑,并被认为拘传时限延长,是警察权力扩张的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敏远表示,羁押时间拖长,无疑等于变相的刑讯逼供。
“延长拘传时限,是现实的需要。”不少基层办案人员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很多案件由于情况复杂,时间有限,导致办案困难。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扬州市公安局广陵分局副政委陈先岩介绍:“在案件的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拘传到案后,侦查人员要开展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勘验检查、搜查等工作。在讯问阶段,犯罪嫌疑人绝大多数首先会选择抗拒而不是配合调查。”
若在十几年前,民警可能会采用逼供等一些加大审讯力度的手段,打“短、平、快”,现今执法规范化建设抓得很紧,并有领导督导、审讯录音录像等相应措施,需要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运用审讯策略取得口供,这些都需要相应的时间;在询问证人阶段,侦查人员也不能保证很快就能找到证人,对犯罪嫌疑人的落脚点进行搜查,也有个路途远近的问题;在勘验检查阶段,特别是对于一些伤情鉴定、物证核价工作,相关机构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
“拘传时限延长至24小时既有利于打击犯罪,也有利于减少和杜绝刑讯逼供。”陈先岩坦言,在个别地方,由于基层司法人员程序意识不强,有时会通过篡改拘传时间、放了再拘、换个理由再拘,规避12小时拘传期限,导致因非法拘传被起诉,从而影响司法机关的形象与公信力。
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也普遍反映,在12小时内突破职务犯罪案件较为困难,侦查人员以12小时获取口供为突破口,但嫌疑人大都抱着“扛过了12小时,检察院就得放人”的侥幸心理,以对抗侦查。侦查人员在12小时内突破不成,便只能换个理由再拘。
“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个重要思想在于切实解决司法实践中的困难。”对于学界与实务部门的分歧,陈卫东如是表示,拘传本身是一种强制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到案接受调查的行为,多年实践说明12小时基本合理。但是,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将部分案件的拘传时间从12小时延长至24小时,也是侦查部门现实需求的反映。
【立足点】
既打击犯罪又保障人权
“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必须并重,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体现了这个原则。”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康为民认为,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把握好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如果只是片面地强调保障人权,对犯罪不及时打击惩罚,那么就是对被害人人权的侵害。如果过于强调以惩罚犯罪为目的,甚至在侦查过程中进行刑讯逼供,那么不仅是对犯罪嫌疑人权益的侵害,也是对法治的破坏。
拘传时限的适度延长,无疑有利于有效地惩治犯罪。一些影响重大、案情复杂、共同犯罪的案件中,延长拘传时间有利于侦查人员深入了解案情,全面调查,避免出现明知嫌疑人犯罪却不得不“放虎归山”,任其逍遥法外的情况。据了解,检察机关在查处职务犯罪时,经常出现取证难、突破难的情况,往往导致虽然犯罪嫌疑人存在经济问题,但是苦于短时间内没法获得口供,只好放人。犯罪嫌疑人一经放出,便有可能立即销毁、转移证据,从而不利于侦查人员破案,罪犯也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针对有律师认为拘传时限延长是公权扩大的问题,陈卫东承认这实际上是一种妥协和平衡,但他强调时限的延长是以“案情重大、复杂”为前提。“刑事诉讼法修改在制度、原则、方法上的调整,本身就是一种选择与平衡,是对哪一种更有利、利大于弊的选择,是立法机关对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平衡。警察权的扩充是为了更好的侦查案件,打击犯罪。打击犯罪才能保证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获得人权保障的必要前提。社会不安定,人权保障也无法实现。”与此同时,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中新增规定“拘传期间应当保证犯罪嫌疑人必要的饮食、休息时间”,这也充分体现了保障人权的原则。
在采访中发现,不少群众也感受到了立法机关的初衷:拘传时限的适度延长,既立足于司法机关在执法办案过程中有效打击犯罪,还司法以公正,又立足于人权依法获得最大程度的保障,还公民以自由,尽可能做到二者的平衡与协调。
【落脚点】
不能仅靠延长拘传时限
从12小时到24小时,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延长,更是对公安、检察、法院系统工作机制、工作效率的考验。新考验亟须新突破。
“12小时与24个小时的具体区别在哪里?”不管是实务界,还是学术界,都希望立法机关进一步明确细化“案情重大、复杂”。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增加规定“案情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拘传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案情重大、复杂”的标准是什么,该如何认定,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并没有作出明确说明,还是一个模棱两可的界限。这不仅让司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没有具体的把握标准,也容易造成司法机关滥用新的规定,任何案件均以重大、复杂为由,无条件延长拘传时间至24小时,限制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陈卫东透露说,在最初的讨论中,为避免出现变相刑讯逼供,有两个“二选一”的明确限定性条款:一是24小时以内,累积询问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二是犯罪嫌疑人连续休息的时间不得少于6个小时。但是在最终的草案中不知为何没有体现这一点,他建议加以细化。“这样规定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性较强,可以减少认识上的分歧。”
12小时的延长给了侦查部门更多的时间调查重大、复杂案件,但办案人员不能因为时间的延长而掉以轻心,更应杜绝刑讯逼供、变相拘禁的违法行为。侦查机关既要规范执法行为,打破12小时突破案件的传统模式,将12小时仅仅视为与犯罪嫌疑人第一次交锋,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底细,为下一步的侦查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对于重大、复杂的案件在延长的12小时里要合理分配,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有所突破。警方在案件调查、取证的过程中,需要办理一批法律文书,还要上传网络,因此,精简程序也是有限时间内提高办案效率的重要一环。
此外,侦查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办案效率。陈先岩表示:“拘传时间的适度延长,对公、检、法部门都是一个挑战。虽然在时间压力上小了些,但作为执法人员还要不断苦练‘内功’,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弄清每个案件的具体特性,尤其是选准案件的突破口,确保犯罪嫌疑人到案后,执法人员能迅速有效的开展工作,否则即使延长48小时、72小时也不够用。”
“对于侦查机关来说,改进自身业务水平,加强法律、程序意识,提高办案效率,应是题中之义。”陈先岩如是说。
0
推荐